撰文|方小壯(南京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美術(shù)系教授)
《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一卷,集宋人朱熹、張景修等題南唐徐鉉篆書《項王亭賦》跋六段墨跡,復(fù)經(jīng)元代戴在、清代李佐賢、近代葉恭綽、張珩四家再跋,流傳至今。
Zhang Jingxiu and other literati of Song Dynasty for the seal script Xiangwang Pavilion Fu by Xu Xuan of Southern Tang Dynasty. After that, more posterities added annotations on it, including Dai Zai of Yuan Dynasty, Li Zuoxian of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Ye Gongzhuo and Zhang Heng in modern times. The calligraphy, with all the annotations on it, has been passing down to now.
朱熹、張景修等(1130-1200、約1090年前后)
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
水墨紙本 手卷
ZHU XI, ZHANG JINGXIU ETC.
CALLIGRAPHY
Hangscroll; ink on paper
印首:27.5×94.5 cm 字:27.5×237 cm 跋:37×120 cm
著錄:
1.《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錄》,釋達受(清)撰,《六舟集》,第62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2.李佐賢《書畫鑒影》,卷三,第六至十頁,《中國歷代書畫藝術(shù)論著叢篇》(35冊)189-197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
3.《古書畫過眼要錄·晉唐五代宋書法(叁)》,《徐邦達文集》(第四冊)887頁,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
4.《中國文博名家畫傳——張珩》,鄭重著,第149頁,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展覽:
“承古融今·星漢燦爛——中國嘉德藝術(shù)品拍賣20年精品回顧展”,中國國家博物館,2013年11月12日-30日。
出版:
《嘉德二十年精品錄》(古代書畫卷·一),第40-41頁,故宮出版社,2014版。
一、手卷簡介與名實
1.手卷簡介
“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一卷,清釋達受(1791-?年)題簽(款署“六舟”,鈐“達受”朱文方?。埍?。張廷濟(1768-1848年)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隸書引首(縱橫27×94.2cm)題”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款載:
此六段為宋賢真墨,確然無可疑者。常侍是墨,或亦尚在人間。珠還劍合,且俟清緣。
此為宋時原裝。即此裝背之紙,亦系七百年前物,豈不重可珍惜!道光二十一年辛丑閏三月十三日,海昌石友六舟禪兄過余郡寓,道古竟日,識此。竹里弟張廷濟,時年七十四。
?。ò矗衡j“張叔末”、“廷濟”白文方印)
本紙幅左下(自下而上)鈐“達受”(朱文方?。ⅰ靶【G天庵藏”(白文長方?。?、“張氏只齋”(朱文長方?。?;紙幅右下(自下而上)鈐“六舟所藏宋箋”(朱文長方印)、“可園寶藏”(朱文方印)、“希逸”(白文方印)、“譚敬”(連珠?。R字蠓謩e有七紙題跋并釋達受題注四則。
第一紙(縱橫27.2×28.8cm),宇道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行楷跋謂:
觀此,知《宓子賤》諸碑失其法多矣!余友蔡晉如嘗言:石刻字畫如食鹽荔枝。有味其言哉!己卯三月丁未,宇道書。
本紙幅左下(自下而上)鈐“達受之印”(白文方?。ⅰ搬屃邸保ㄖ煳臋E圓?。?、“竹朋真賞”(白文長方?。?、“張珩私印”(白文方?。?、“譚氏區(qū)齋書畫之章”(朱文長方印),又一朱文長方古印,僅剩其邊不可辨(按:應(yīng)為“南口孫氏圖籍”),另行鈐“可園寶藏”(朱文方印);紙幅右下鈐“六舟所得”(白文方?。?。
宇道、胡師文、張景修等題
第二紙(縱橫29×35.5cm),胡師文于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行書跋云:
崇寧丙戌歲,胡師文觀徐常侍妙墨于儀真大漕之東堂。
張景修行書續(xù)跋曰:
少常張公,藏此書以遺其子孫,又皆得其筆法,可謂好學(xué)者矣。儀真秀實齋張景修題。
本紙幅左下(自下而上)鈐“六舟”(白文方?。?、“達受之印”(朱白文相間方?。?、“竹朋鑒定”(朱文長方印)、“可園寶藏”(朱文方?。?、“希逸”(白文方?。?;紙幅右下(自下而上)鈐“小綠夭庵”(白文長方?。?、“達受”(朱文方?。?、“可園寶藏”(朱文方印),另有兩朱文長方古印“口口口氏圖籍”。本福后隔水處,釋達受另紙(縱橫28.6×2.2cm)題注(之一):
張景修,字敏叔,常州人,治平四年進士。元祜末浮梁令,兩為憲淳,五領(lǐng)郡符,大觀中遷祠部郎中。詩幾千篇,曰《張祠部集》。(按:鈐“達受”朱文方?。?/P>
第三紙(縱橫27×47.5cm),劉燾于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行書跋云:
蕭衍老翁論元常云:行間茂密,實亦難過。天策上將評逸少,亦稱其布纖秾、分疏密。觀徐常侍篆愈久,方見其工,不可遽以輕心掉之也。大觀丁亥六月三日,丹陽連滄觀,同閱:
本紙幅左下鈐“曾向天臺行腳回”(白文方?。?;紙幅右下(自下而上)鈐“二十八宿井磚之室”(朱文方?。?、“六舟藏書畫金石之印”(白文方印)、“可園寶藏”(朱文方?。?、“希逸”(白文方?。ⅰ皡^(qū)齋珍藏”(朱文長方?。?、“口口口氏圖籍”(朱文長方古?。?。
第四紙(縱橫27×47cm),劉燾分四行代筆署名款:
彭君時、蔡夭啟、蔡晉如、劉無言。
劉燾代筆署款左下方,劉岑于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行草續(xù)跋云:
后五十七年,歲在隆興甲申四月戊寅,猶子岑獲觀于建康留守張安國許。
劉岑續(xù)跋正下方綾面,釋達受題注(二):
劉公岑,字季高紹興間徽猷閣直學(xué)士。達受志。(按:鈐“達受”朱文方印)
又劉岑跋紙后,朱熹(1130-1200年)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行書跋贊:
騎省自言:晚乃得竵匾法。今觀此卷,縱橫放逸,無豪(毫)發(fā)姿媚意態(tài)。其為老筆亡疑。淳熙辛丑中(仲)冬乙酉,新安朱熹觀汪伯時所藏于西安浮石舟中。(按:款鈐“朱熹之印”白文方印。此章印篆不類宋時,且印泥淺淡又傳世朱熹真跡均未見此印。據(jù)印章篆法及李佐賢《書畫鑒影》卷三著錄,可推知此印為元末至清中葉間“好事者所為)
本紙幅左下(自下而上)鈐“天平玉佛菴”(朱文方?。?、“釋六舟長物”(朱文長方?。ⅰ袄钭糍t收藏書畫之印”(白文方?。ⅰ袄m(xù)雅”(朱文長方?。ⅰ澳掀埵峡蓤@收藏庚壬兩劫所余之一”(朱文長方?。?;紙幅右下(自下而上)鈐“南口孫氏圖籍”(朱文長方古印,截失右邊欄)、“海昌僧六舟心賞物”(白文方印)、“烏程”(朱文長方印,騎跨第三、第四接紙)。朱熹、劉岑跋紙間,分兩行鈐?。ㄗ宰笾劣?、自下而上),首行鈐“第一品”(朱文三圓連環(huán)?。?、“可園寶藏”(朱文方?。?、“譚氏區(qū)齋書畫之章”(朱文長方印);第二行鈐“吳興張氏圖書之記”(朱文長方印)、“張珩私印”(白文方印)。本幅后隔水處,釋達受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另紙(縱橫28×3cm)題注(三):
以上諸名賢跋語,跋徐常侍篆《項王亭賦》,其真跡失去。惜哉未識何時珠還劍合耶!朱子茲跋,載在《文集》,洎《佩文齋書畫譜》第七十六卷。后六百六十一年,為道光廿二年,歲次壬寅中(仲)冬,海昌釋子六舟達受,記于新安程氏‘述古堂’后軒。(按:鈐“達受”朱白相間方印)
朱熹題
第五紙(縱橫28×24.8cm),于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行楷跋謂:
徐常侍此書,蓋與鐵鉤鎖同法。一時君臣,以藝相高,遂俱入能品。惜其不以此心法治國耳!隆二四七,海陵查籥書。
查籥跋紙后,李佐賢(1807-1876年)題注:
“隆二四七”,乃隆興二年四月七日也,與前劉公岑同時題。宋人文法尚簡,即此可見。竹朋識。(按:鈐“左賢”白文方?。?/P>
本紙幅左下(自下而上)鈐“曾游雁宕來”(朱文異形?。ⅰ翱诹邸保ㄖ煳姆接。?、“敬”(朱文圓印),查籥題跋與李佐賢題注間下方鈐“可園珍秘”(朱文圓?。?;紙幅右下分兩行鈐?。ㄗ韵露稀⒆宰笾劣遥?,首行鈐“石泉主人秘玩”(朱文五邊?。诙锈j“海昌釋達受六舟珍藏之印”(朱文長方?。?、“釋達受”(白文方?。?、“希逸”(白文方?。1痉蟾羲?,釋達受另紙(縱橫28.6×2.2cm)題注(四):
查籥字元章,海陵人。紹興辛未進士乾道中戶部郎中,總領(lǐng)四川財賦司(見《宋史記事》)。海昌僧六舟注于天平玉佛闇。(按:鈐“達受”朱文方印、“六舟”白文方?。?/P>
查籥、李佐賢題
第六紙(縱橫28×l8cm),戴在于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年)行楷跋贊:
少監(jiān)伯祖云:“南唐徐騎省篆書遠接前秦,宋張謙仲、喻湍石足相伯仲,唐李陽冰工致有余、神明不足,遠不隸也。”此騎省晚年書,雖有欹斜之勢,圓謹勁健,其妙絕矣!伯祖又云:“為人不可不學(xué)篆書;篆書者,文字之祖也,不學(xué)篆書,不足以識文字之情。”至哉斯言!并記云爾。至正甲午下元后一日,合溪后人戴在謹書。
本紙幅左下(自下而上)鈐“綠小天盦”(朱文方?。?、“同壽”(朱文方?。ⅰ笆[玉張氏”(白文方?。?、“和庵鑒定真跡”(朱文方?。ⅰ盎浫俗T敬印”(白文方?。患埛蚁拢ㄗ韵露希┾j“張厚榖印”(白文方?。ⅰ翱蓤@珍秘”(朱文圓?。?。本幅后隔水綾面,葉恭綽(1881-1968年)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行書題贊:
此卷諸書,皆罕遘之筆,朱、劉兩跋,尤為可寶。雖徐篆巳失,所謂“買王得羊”。只齋宜善寶之。戊辰閏月,葉恭綽觀于只齋,因志。
戴在題
第七紙續(xù)接于第六紙之綾面隔水后,拖尾分別有李佐賢(1807-1876年)、張珩(1915-1963年)題跋兩則。李佐賢于同治七年(1868年)行書跋評:
宋人跋徐常侍篆書六段,附元人跋一段。宋賢墨跡,傳世無多,而朱子書尤所罕覯。今世所傳石刻,多劍拔弩張之勢,未免令人滋疑;惟邵武新出土《黃中美神道碑》款題朱子書,筆法秀逸,迥無俗態(tài)。此數(shù)行與《黃君碑》筆意絲毫不爽,決為真跡無疑!宋人書往往側(cè)欹取妍,此諸跋多用側(cè)鋒,自屬一時風尚。不但與唐人迥殊,元明書家亦無此風味也。同治戊辰冬日,利津李佐賢謹題。(按:款鈐“竹朋”朱文方?。?/P>
張珩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跋謂:
余每覽是卷,輟念常侍真跡不知流落何所,而此數(shù)家題跋尚舒展于明窗棐幾間,得非有幸有不幸耶?吳興張珩題于木雁齋,時乙亥歲不盡三日(按:首鈐“烏程”朱文圓印,款鈐“張珩私印”白文印、“西村居士”朱文?。?/P>
「宋」樓玥 行書題徐鉉篆書后 26.7×78.3cm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2.手卷名實
通過文獻查對,我們發(fā)現(xiàn)《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中,朱熹的題跋與其《晦庵集》卷八十四所收的《跋徐騎省所篆<項王亭賦>后》跋文完全一致①,而且南宋周必大(1126-1204年)《文忠集》卷十七也收有《跋徐鉉篆李衛(wèi)公(項王亭賦〉》跋文,南宋樓鑰(1137-1213年)《攻瑰集》卷七十《跋汪季路所藏書畫》條目下,亦收有《徐騎省篆書<項王亭賦>》跋文。周氏跋文評云:
常侍此書,陽冰之后一人而已。淳熙戊戌十月十三日。②
南宋淳熙戊戌為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跋文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因而,周跋比朱跋早了3年。樓氏跋文謂:
舊見《岸老筆談》載騎省竵匾之說,近有敷原王季中、彥良,實襄敏諸孫。余及見其莫年,嘗問:“古人篆字真跡,何以無燥筆?”季中笑曰:“罕有問及此者。蓋古人力在(腕),不盡用筆力,今人以筆為力,或燒筆使禿而用之,移筆則墨巳燥矣!”今觀此軸,信然!子孫非不甚工,惜其自壞家法,反以端直姿媚售一時。后進競仿之,古意頓盡,但可為知者道耳。③
在《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中,釋達受亦稱“諸名賢跋語,跋徐常侍篆《項王亭賦》”。據(jù)此,我們可以確定,宋諸名賢所跋“徐常侍篆書之跡”,實指南唐徐鉉(916-991年)篆書唐代李德裕(787-849年)的《項王亭賦》。李德?!俄椡跬べx》作于唐開成元年(836年),后徐鉉篆書刻碑,立于江浦縣烏江鎮(zhèn)(今安徽和縣東北)“項王亭”④,碑刻今不傳。因此,手卷卷首本應(yīng)是徐鉉所篆的《項王亭賦》真跡。
周氏跋書不可見,樓氏跋書今藏故宮博物院⑤。通過對比,今藏的樓鑰跋書共有兩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之《攻瑰集》,僅收錄第一則跋書,且奪去署款“紹熙元清明,鮚埼墑樓鑰”。第二則跋書謂:
紹熙之元,歲在庚戌,余與季路同為南廟考官,嘗題此卷,今二十余年矣!二十年間,何所不有?年號亦四改,時事可知。季路居太末,余掛冠甬東,豈復(fù)有再見之理?更化之后,復(fù)會于此,撫卷為之增慨!余方求歸,再識歲月。嘉定三年仲夏朔日,書于攻媿齋。(按:第一則跋尾鈐“鑰”白文方印,本則鈐“鑰”、“攻鑰齋”白文方?。?/P>
樓鑰第一則跋書作于紹熙元年(1190年),第二則跋書作于嘉定三年(1210年)。兩則跋書題于一紙,跋紙縱橫26.7×78.3cm,與《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其他跋紙尺寸相仿。由此可知,樓鑰兩則跋書乃后人割移,只是何時與手卷分佚,不可確知。據(jù)此,徐鉉篆書《項王亭賦》真跡,至少曾有九位宋代名賢為之題贊,今見《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不但佚失了徐鉉篆書《項王亭賦》,而且至少為人移去了南宋周必大、樓鑰的三則題跋。
二、題跋、收藏者生平與題跋時序
1.題跋、收藏者生平
?。?)宇道(?-1099年?),字號、籍貫未詳,與蔡蕃為契友。
?。?)胡師文(?-1114年?)字號、籍貫未詳。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月,知秦州,進中奉大夫。
(3)彭君時(生卒、名號未詳),活動于北宋哲宗、徽宗(1086-1124年)朝。
?。?)蔡肇(?-1119年),字天啟,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丹陽人。蔡淵子。元豐二年進士,除太學(xué)正,通判常州?;兆跁r為吏部員外郎,編修國史,拜中書舍入。罷為顯謨閣待制,知明州。為畫傳“西園雅集”十四儒衣之一,嘗為米芾作《墓志銘》。長于詩歌,工山水人物。有《丹陽集》三十卷?!端问贰肪硭陌偎氖?、《圖繪寶鑒》卷三、《繪事備考》卷五等均有傳。
(5)蔡蕃(1064-1111年),字晉如,宋城(今河南商丘)人。蔡挺孫。以蔭授將作監(jiān)主簿。年十七,補太學(xué)生,治《禮》、《春秋》,有聲場屋。后屢以進士薦,不中。歷知陽谷縣,遷通判潤州。
?。?)劉燾(生卒未詳),字無言,長興(今浙江)人。劉誼次子。未冠入太學(xué),與陳亨伯等以“八俊”稱。元祐三年,蘇軾知貢舉,稱其文章典麗,遂中甲科。召修閣帖,仕至秘閣修撰。善書,筆力遒勁,行草出入蘇黃而風趣盎溢。黃庭堅評其“箋題便不類今人,使之春秋高,江東又出一羊欣、薄少之矣!”⑥。有《南山集》五十卷。據(jù)劉燾的書名及其在《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中落款的位置,第三紙跋書應(yīng)出自其手。
(7)張景修(生卒未詳),字敏叔,號秀實齋,常州(今江蘇)人。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元豐末為饒州浮梁令,后兩為憲漕,五典郡符。官至祠部郎中,年七十余卒。有《張祠部集》。
張廷濟題引首
?。?)張孝祥(1133-1170年),字安國,號于湖,學(xué)者稱“于湖先生”,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張祁子。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廷試第一;孝宗朝官集英殿修撰,歷知平江、靜江、荊南,皆有聲績。除直學(xué)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兼領(lǐng)建康侯留守。渡江初,張浚主復(fù)仇,湯思退祖秦檜主和;張孝祥出入二人之門而兩持其說,議者惜之。文章過人,尤工翰墨。有《于湖集》。
?。?)劉岑(1087-1167年),字季高,號杼山,吳興(今浙江湖州)人,遷居溧陽(今江蘇陽溧陽)。登沈晦榜,進士及第,官至戶部侍郎。知揚州、潭州,以徽猷閣待制致仕。
?。?0)周必大(1126-1204年),字子充,一字洪道,號省齋居士,晚號平園老叟,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進士。孝宗時,除起居郎,應(yīng)詔上十事,皆切時弊。后除秘書少監(jiān),拜右丞相,封益國公。寧宗即位,求直言,奏四事。慶元初,以少傅致仕,謚文忠。有《文忠公集》二百卷。周氏與樓鑰為契交。
?。?1)汪伯時(生卒、名號未詳),信州玉山人。汪應(yīng)宸長子,汪逵(季路)兄。當居官時,父與之書,勉以公與正為本,而行之以恕、居之以寬。汪氏兄弟富收書畫,外祖喻樽(號湍石)。
?。?2)汪逵(生卒未詳),字季路,信州玉山人。汪應(yīng)宸季子,汪伯時弟。汪逵喜收書畫,與樓鑰為契交;樓鑰《攻媿集》卷六十九收有《恭題汪逵所藏高宗宸翰》跋文一則。
?。?3)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遯翁、滄州病叟,別稱紫陽、云谷老人?;罩萱脑慈?,徙居建陽考亭。朱松子。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年)進士,為同安主簿。孝宗淳熙中,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光宗時,歷知漳州,任秘閣修撰等。寧宗初,以煥章閣待制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1196年)落職罷祠。朱熹受業(yè)于李侗,得程顥、程頤之傳,兼采周敦頤、張載諸學(xué)說,集北宋以來理學(xué)之大成。主持白鹿洞、岳麓書院,講學(xué)五十余年。其學(xué)派稱“閩學(xué)”、“考亭學(xué)派”或“程朱學(xué)派”。卒后追謚文。有《四書章句集注》、《伊洛淵源錄》、《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鑒綱目》、《詩經(jīng)集傳》。后人編纂有《朱子類語》、《朱文公文集》、《晦庵集》。
?。?4)樓鑰(1137-1213年),字大防,明州鄞縣(今浙江)人。隆興元年(1163年)應(yīng)禮部試,官中書舍人,復(fù)為翰林學(xué)士,進參知政事。謚宣獻。有《攻媿集》一百十二卷。樓氏與周必大、汪逵兄弟為契交。吳其貞《吳氏書畫記》評其《叔清帖》“逼似米元章”⑦。
(15)戴在(生卒、字號未詳),元合溪(今浙江長興)人?;顒佑谠琳觊g。
張珩跋文
?。?6)孫氏(生卒、名號未詳),據(jù)《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第二、三、四、五跋紙上鈐用的“南口孫氏圖籍”一印的篆法、印色判斷,孫氏應(yīng)為宋元間的藏家。
(17)釋達受(1791-?年),清僧,字六舟,又字秋檝,號萬峰退叟,室號小綠天庵、二十八宿井磚之室、天平玉佛庵,海寧(今屬浙江)姚氏。祝發(fā)城北白馬禪院。梵課精進,兼好儒書;于六書章草,無不精通。嗜金石,富收藏彝器碑版書畫。得懷素大小草千字文墨跡,鉤摹上石,賦詩記之,因自號“小綠天庵”(按:懷素所居曰“綠天庵”)。善刷拓古銅器款識,治印雅近二京,刻竹亦精,兼能裝褫,今存懷素《小草千字文》墨跡本即為其親手裝治⑧。阮元太傅以“金石僧”呼之。不受禪縛,行腳半天下。后主西湖凈慈寺、蘇州滄浪亭,與何紹基、載熙交最契。有《小綠天庵吟草》、《山野紀事》、《寶索室金石書畫編年錄》、《祖庭數(shù)典錄》、《六書廣通》、《兩浙金石志補遺》、《白馬廟志》、《天竺山志》、《云林寺志》。六舟禪師與新安程德椿亦為契交⑨,其題注(三)即為道光廿二年(1842年),“記于新安程氏‘述古堂’后軒”。
?。?8)張廷濟(1768-1848年),初名汝林,字叔末,晚號眉壽老人。原籍海鹽,居嘉興(今浙江)。嘉慶三年鄉(xiāng)試解元,后應(yīng)會試屢踞,遂絕意仕進,以圖書金石自娛。建“清儀閣”,凡商周至近代金石、刻削、髹飾之屬,無不收藏。書法米芾,尤長草隸,號為當世之冠。有《竹里耆舊詩》、《順安詩草》、《桂馨堂》、《清儀閣詩稿、文稿、雜詠、題跋》等。
?。?9)李佐賢(1807-1876年),字仲敏,一字貽雋、竹朋,號石泉,室號石泉書屋、明齋,利津(今山東)人。道光八年(1828年)舉人,道光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官至汀州知府。自幼愛印章硯石,弱冠后又有書畫金石之好,而尤嗜古泉。家富蓄古籍、書畫、金石,與劉喜海、葉名澧、吳式芬、陳介祺、戴熙、鮑康交誼甚篤,往復(fù)討論,共析奇疑,遂精于鑒別。工詩文,善書畫,書名重于一時,尤擅畫竹。有《古泉匯》、《書畫鑒影》、《石泉書屋類稿、詩抄、律賦、尺牘、課詩、制藝補編》、《吾廬筆談》。
李佐賢行書跋
?。?0)張可園(生卒、名字未詳),從“南皮張氏可園收藏庚千兩劫所余之一”、“可園寶藏”諸用印推測,張可園很可能是張之洞之子。俟考。
(21)張厚榖(生卒、字號未詳),因張之洞孫輩行“厚”字,張厚榖很可能是張之洞孫。俟考。
?。?2)張只齋(生卒、名字未詳),從“張氏只齋”、“張厚榖”兩印的印色推測,疑“只齋”為張厚榖齋號。俟考。
?。?3)葉恭綽(1881-1968年),字裕甫,又字譽虎、玉父,號遐翁、遐庵,晚年別署矩園,祖籍浙江余姚,廣州番禺人。祖父衍蘭,字南雪以金石、書畫、文藝名世;父佩玱,字仲鸞,詩文、篆隸靡不精究,家學(xué)淵源。畢業(yè)于京師大學(xué)堂什學(xué)館。清末歷任郵傳部路政司主事、員外郎、郎中等職。民國后,歷任路政司司長、交通部次長、總長、交通部長,并兼理交通銀行、交通大學(xué)。早年以交通事業(yè)為己任,力行交通救國。中年后于詩文、考古、書畫、鑒賞無不精湛,并廣為整理搜藏保存歷代文物。書法用筆運腕,獨有心得,精楷、行、草體,尤擅大字榜書;書風融會碑帖,雄健豪放。尤喜畫竹,多取元人神韻,秀勁雋上,直寫胸臆。年登八秩而辛劬不倦。建國后,任北京中國畫院首任院長,中國美木家協(xié)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wù)理事。先后將所藏書畫典籍文物重器(如《鴨頭丸帖》、《楝亭夜話圖》)盡數(shù)捐獻國有。有《遐庵詩稿》、《遐庵清秘錄》、《遐庵詞》、《遐庵談藝錄》、《遐庵匯稿》、《矩園馀墨》、《歷代藏經(jīng)考略》、《梁代陵墓考》、《交通救國論》。另編有《全清詞鈔》、《五代十國文》、《廣東叢書》、《清代學(xué)者像傳合集》等。
(24)孫伯淵(1898-1984年),江蘇蘇州人。出生于刻碑、拓裱世家。父孫念橋于蘇州開設(shè)“集寶齋”,弟仲淵(1901-1972年)、季淵,妹妹淑淵適常熟著名花鳥畫家陸抑非。十三歲父亡,伯淵克承家業(yè),精研碑帖鐫刻鑒定,為徐森玉、劉海粟所推崇?!鞍艘蝗笔伦兒螅凭訙?,住盧灣區(qū),與著名書畫家吳湖帆、馮超然為鄰,過從甚密。名其室“石湖草堂”,富藏金石碑帖書畫。與大收藏家龐萊臣、吳湖帆、張蔥玉、蔣谷蓀、馮超然、潘博山、潘景鄭、謝稚柳、徐邦達等成摯友。解放后,孫伯淵將絕大部分藏品捐獻國有,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是將先秦兩漢以來的青銅器墨拓、碑刻、畫像石、造像題記、墓志、磚刻等,共計三于九百二十件,捐獻上海市文管會(今藏上博圖書館)。1980年,孫伯淵又將其所剩包括《宋拓張旭郎官石記》在內(nèi)的二十三件文物再次捐獻上海博物館。孫伯淵與龐萊臣、張伯駒、張大千、吳湖帆、張珩被譽為“20世紀書畫收藏六大家”。
?。?5)張珩(1915-1963年),字蔥玉,又字希逸,室號韞輝齋、木雁齋,吳興(今浙江湖州)南潯鎮(zhèn)人。祖父張鈞衡(1871-1927年),字石銘,號適園,為南潯著名藏書家。父張乃驊(1892-1918年),字仲平,伯父張乃熊(芹伯)、叔父張乃驥(叔馴)。張家乃吳興望族,張珩自幼隨父祖所好,故精通版本目錄和金石書畫鑒賞。1934-1946年間,兩度受聘北京故宮博物館鑒定委員,于上海寓所辟“韞輝齋”,襲適園舊藏,以富藏唐宋名畫而揚名。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鄭振鐸為其編印《“韞輝齋”藏唐宋以來名畫集》。建國后,歷任上海市文管會顧間、文化部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兼文物出版社副總編輯。1962年率文化部書畫鑒定小組,巡回鑒定書畫近十萬件,發(fā)現(xiàn)大批湮沒巳久的書畫珍品。張珩是南潯張氏第三代收藏家,亦為新中國第一代古書畫鑒定專家。
?。?6)譚敬(1911-1991年),字和庵,廣東開平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畢業(yè)于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商科。民國二十八年畢業(yè)于美國紐約大學(xué)研究院國際貿(mào)易系。回國后,任華業(yè)信托公司、華業(yè)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東南信托銀行常務(wù)董事等職。民國三十七年赴香港,任香港華商總會理事。1950年經(jīng)中央文化部鄭振鐸副部長動員,從香港回上海。1956年后任公私合營上海房產(chǎn)公司董事。1981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民革六、七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民革上海市七屆委員。譚敬出生于豪富家庭,愛好文物書畫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與張大千、鄭振鐸等過從甚密。精文物鑒定,富收藏,所藏多宋元及明初書畫。1951年8月,將珍藏的戰(zhàn)國時期重器捐獻上海市文管會,受到中央人民政府表彰。譚敬還將所藏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稿本捐獻國有,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
2.題跋時序
據(jù)今見《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各跋和周必大、樓鑰兩跋的題寫位置與時間順序,初步可以確定:徐鉉篆書《項王亭賦》真跡流傳于北宋,相繼為宇道、胡師文、張景修諸宋名賢題贊。進人南宋,又經(jīng)劉岑、查籥、周必大、朱熹、樓鑰續(xù)跋。復(fù)經(jīng)元代戴在、清代李佐賢、民國葉恭綽、張珩四家跋尾,流傳至今。
包首圖,達受題簽條
三、流傳及裝裱情況
1.流傳情況
據(jù)張景修跋文所載“少常張公,藏此書以遺其子孫”,可知本手卷最早的收藏者為“少常張公”(按:“少?!笔翘铺K律偾涞膭e稱,唐人喜歡用它標榜官稱,宋人或沿用)。元人戴在亦于跋中評宋張謙仲、喻湍石的篆書與徐鉉“足相伯仲”。張謙仲即張有(字謙仲),烏程人(今浙江湖州),張先(990-1078年,字子野)孫;張先父張維(956-1046年)。張景修跋文中“又皆得其筆法,可謂好學(xué)者矣”,似應(yīng)指“少常張公”或其后代。喻湍石即喻樗(?-1180年)⑩,為汪伯時、汪季路外祖,善識鑒、富收藏。張謙仲、喻湍石均擅篆書,這些片段的史實表明他倆可能與本手卷的流傳有關(guān),但由于指稱不詳,暫無法確認“少常張公”與張有之間有直接關(guān)系,因此也無法確定本手卷是否尚有諸如張謙仲、喻湍石,或其他宋賢題跋,加之隨主人的行蹤飄忽不定,這也使本手卷的最初收藏者晦暗不明。
然而,通過上述題跋、收藏者生平的考查及其用印歸屬的認定,我們大致明晰了《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的流傳情況。
徐鉉書《項王亭賦》篆書真跡,最早為“少常張公”所藏,并經(jīng)宇道、胡師文、張景修諸名賢題跋,流傳于北宋。之后,此卷歸汪伯時、汪季路兄弟。人南宋,又有劉岑、查籥、周必大、朱熹、樓鑰諸名賢相繼題贊。此卷后為“孫氏”所得。元中葉,歸合溪戴氏,戴在續(xù)跋。
元至正后——清中葉間,此卷佚失徐鉉所書《項王亭賦》篆書真跡及周必大、樓鑰三則題跋,流傳漸晦。清道光年間,此卷人釋達受“小綠天庵”,隱歸佛門,因而未見此間的書畫著錄記載。道光后,此卷歸利津李佐賢“石泉書屋”,并著錄于《書畫鑒影》,其流傳又漸趨明晰。
民國初,此卷歸直隸南皮張可園、張只齋,復(fù)為滬上孫伯淵所得。1941年4月10日,孫伯淵在上海將此卷售予張珩。張珩于當天的日記中做了詳細記載。
孫伯淵來,以《宋賢卷》等發(fā)售,列價如后:《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跋六則卷》,一萬元:《宋吳浚自長詩卷》,五千元:《趙子昂(廣福寺記〉卷》、又《(圣教序〉卷》,二萬元……
從張珩題寫及購入此卷的時間推算,可知本手卷中鈐用的“吳興張氏圖書之記”朱文印——這方本為張均衡生前的收藏用印,在其身后仍為其孫張珩所沿用。張鈞衡歿后,適園舊藏陸續(xù)被張珩售予譚敬,本手卷即為其中之一。據(jù)張珩購入的時間推知,本手卷售予譚敬的時間也應(yīng)在1941年之后。
2、裝裱情況
據(jù)張廷濟于引首題款中所載,其時,他所看到的手卷“為宋時原裝”,可見,此卷至遲在戴在于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年)續(xù)跋之前,早就巳裝褫成卷。從今見手卷第一跋紙左上方和第二、第三跋紙右上方存留的截失邊欄的三方“南口孫氏圖籍”朱文長方古印,同樣可以推知此卷至少經(jīng)過一次重裝。那么本手卷最遲—次重裝成卷的時間在何時呢?
首先,今見《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并非張廷濟所見的“宋時原裝”;其次,手卷包首巳有釋達受題簽;復(fù)次,今見手卷與李佐賢《書畫鑒影》中所描述的宋元諸名賢跋紙的尺寸和裝裱順序并釋達受題注,毫無二致;再者,李佐賢的跋紙是續(xù)接于手卷的后綾隔水。以上諸方面可證:今見《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應(yīng)是釋達受收入“小綠天庵”后,重新裝褫成卷的。
通過細致的對接辨認,我們又發(fā)現(xiàn)手卷第一跋紙左上方和第三跋紙右上方存留的截失邊欄的朱文長方古印,本應(yīng)為一方完整的“南口孫氏圖籍”——也就是說,手卷的第三跋紙本應(yīng)續(xù)接于第一跋紙之后。如果結(jié)合釋達受能“手自裝治”的事實,及手卷包首的題簽和張廷濟所見“為宋時原裝”的記載,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斷:今見《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不但是達受禪師“手自裝治”,而且在裝裱時對北宋諸名賢的跋書排列順序作了重新調(diào)整—從這方面看,也加大了我們對本手卷可能還有其他北宋名賢題跋的推測。因此,張廷濟所見到的“宋時原裝”,不過是“宋時殘卷”罷了。
宋元書翰遺匿民間者,寥若辰星?!端沃T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既具有極高的文獻、書法價值,也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企盼。
注釋:
?、?朱熹的跋文,很可能是后人根據(jù)跋書錄人。康熙年間刊刻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晦庵集》卷八十四巳錄有此跋,因而,錄入的時間在此之前。
② (南宋)周必大《文忠集》卷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南宋)樓鑰《攻媿集》卷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寶刻類編》卷七載:“《王項亭賦》,李德裕撰,鉉篆書”;明趙均《金石林時地考》卷上亦載:“《項王亭碑》,徐鉉篆,和州烏江”;《江南通志》卷三十亦載:“‘項王亭’在江浦縣烏江鎮(zhèn)”。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德裕(787-849年),初名緘,字文饒,唐趙郡(今河北贊皇、趙縣一帶)人。李棲筠孫、李吉甫子。幼有壯志,然不喜科試。元和八年(813),年二十七以蔭補校書郎;元和十二年(817),轉(zhuǎn)河?xùn)|節(jié)度使掌書記。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充學(xué)士,尋轉(zhuǎn)考功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敬宗時,出為浙西觀察使。文宗即位,加檢校禮部尚書,召為兵部侍郎。武宗時,由淮南節(jié)度使入相,弭藩鎮(zhèn)之禍,決策制勝,威權(quán)獨重。李德裕乃“李黨”之首,為牛僧孺、李宗閔之“牛黨”深銜之。宣宗立,為牛黨所構(gòu),貶崖州司戶參軍,卒于崖州。追贈尚書左仆射、太子少保、衛(wèi)國公。李氏好著書為文,雖權(quán)極臺輔,仍讀書不輟。有《次柳氏舊聞》、《會昌一品集》。
徐鉉(916-991年),字鼎臣,南唐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徐延休子。早歲與韓熙載齊名,江東謂之“徐韓”,又與弟徐鍇并稱“二徐”。南唐時,歷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吏部尚書。后隨后主李煜歸宋,歷給事中、散騎常侍。淳化二年,貶出為靜難軍行軍司馬,卒于邠州。有《騎省集》。徐氏精文字學(xué),工詩文小篆,《宣和書譜》評其:“(篆籀)氣質(zhì)高古,幾與陽冰并驅(qū)爭先”,并謂:“此非私言,天下之言也。嘗奉詔校定許慎《說文》三十卷行于世。有謂自暮年方得竵匾法,識者然之?!薄端问贰肪硭乃囊弧段脑贰酚袀鳌?jù)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稱:“徐鉉的篆書留存至今靠得住的一件,是淳化四年(993年)其弟子鄭文寶據(jù)師摹秦代李斯《嶧山石刻》之本刻于長安者”,此碑今存西安碑林。
⑤ 樓鑰《徐騎省篆書<項王亭賦>》跋書,亦見劉九庵《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第61頁著錄;又見徐邦達《徐邦達》第四冊“樓鑰”條載:“又考宋周必大也有《跋徐鐵篆李衛(wèi)公<項王亭賦>》一文,又李佐賢《書畫鑒影》所記《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卷》一卷,計宋人口道(佚姓)、張景修跋。彭君時、蔡天啟、蔡晉如、劉無言同題名。劉嶺題名。朱熹、查籥跋。朱跋稱為汪伯時,可能是季路之兄。又元人戴在一跋。竹朋著錄時在道光年間,卷藏于僧達受處。徐鉉本文,及周、樓二跋,也早巳分佚了。”由此可知徐先生并末目睹《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徐邦達《徐邦達集·晉隋唐五代書法(三)》頁887,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黃庭堅《山谷集》卷二十八《跋續(xù)法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吳其貞《吳氏書畫記》,《中國書畫全書》本。
?、?今存懷素《小草千字文》卷后,即鈐有達受“六舟手自裝潰印”,因推知。
?、?程德椿(生卒未詳),字受言,號壽巖,齋號述古堂、十友齋。清安徽歙縣人。精六書,工篆刻。有《十友齋印貨》、《四執(zhí)園印林》、《述古堂印譜》。傳略見《廣印人傳》。
?、?喻樗(?-1180年),字子才,號湍石,建炎三年進士,知薪州,官至提舉浙東常平。
? 轉(zhuǎn)引自張南琛張露霞《張蔥玉:從公子哥兒到書畫鑒定大師》,《收藏》2008年第6期。